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三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8:20:13  浏览:84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


明政文〔2004〕119号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明各单位:
《三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三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附件:

三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是一项政府性基金,征收保障金是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提高残疾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结合三明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保障金征收对象:在三明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外资、乡镇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都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必须按规定缴纳保障金。

第三条 保障金征收标准:未达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必须按该单位报送给统计部门上年度本单位职工年人均收入的6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即(单位在职职工总人数×1.6%-在岗残疾职工人数)×年人均收入×60%。

第四条 保障金来源渠道: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缴纳的保障金,列入年度综合财政预算,在公用支出中列支;企业等其他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障金从管理费中列支。

第五条 征收时间:办理保障金审核、确认等手续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7月31日,各用人单位缴纳保障金时间为每年9月1日至9月30日。实行年度一次性征收,直接缴入地方国库。

第六条 保障金征收办法

(一)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应缴纳保障金由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征收。企业单位应缴纳保障金由地税机关代征。在三明市区的部属、省属、市属及外地驻三明市区企业单位,应缴纳保障金,委托市地税局直属分局代征。

(二)各用人单位,应于每年4月1日至7月31日,持本单位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残疾职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劳动用工合同、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单、养老保险单到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办理保障金年度审核确认手续。对逾期没有办理保障金年度审核确认手续的,视同该单位没有安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一律全额征收。对虚报、瞒报职工总数、工资总额以及录用残疾职工人数的用人单位,经查实,予以补征。

(三)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于每年8月10日前,将审核确认的各用人单位应缴纳保障金的数额,提交市地税局直属分局。市地税局直属分局于9月1日至9月30日,将用人单位应缴纳保障金征收入库。

(四)各用人单位应缴纳的保障金必须及时、准确申报,按时缴款。逾期缴纳的,每延迟一日按其应缴金额5‰计算滞纳金。对拒不缴纳保障金的用人单位,由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必要时在媒体上予以通报。

第七条 保障金管理和使用范围

(一)收取保障金,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

(二)保障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专款专用、严格审批。保障金的存款利息收入计入保障金。

(三)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每年应按规定,编制保障金年度使用计划,报经市财政局审批后,由市财政局将资金划拨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并严格按计划使用。保障金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度安排使用。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应建立、健全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保障金的收支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四)保障金使用范围: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为安排残疾人就业所需设备、设施改造费用的补贴;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经市财政局批准,用于保障金征收工作费用及残疾人其他就业工作的开支。

第八条 保障金减免报批: 保障金原则上不予减免,如因特别困难、企业严重亏损而确需减免的,用人单位凭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书面申请报告送市残疾人劳动服务管理站,经市残联会同市财政局审批后,可酌情减免。

第九条 各县(市、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第十条 本办法由三明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从二○○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总参谋部关于印发《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及退役后入学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 总参谋部


教育部、总参谋部关于印发《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及退役后入学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学[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征兵办公室,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武警部队,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及退役后入学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试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望及时反映。



教育部 总参谋部

2013年7月13日



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及退役后入学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做好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及退役后入学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是指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或研究生招生考试、已被普通高等学校或研究生招生单位(以下简称高校)录取但因同时依法应征入伍未到录取高校报到入学的学生(以下简称入伍高校新生)。

  第三条 入伍高校新生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应当由入伍高校新生本人持高校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户口薄)、高中阶段教育毕业证,到入伍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级征兵办)领取并填写《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以下简称《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一式两份,式样附后)。入伍高校新生本人因故不能前往办理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持上述证明材料及受委托人身份证代为办理。县级征兵办应当认真查验入伍高校新生及受委托人有关证件,核实身份。

  第四条 县级征兵办应当逐一告知入伍高校新生有关保留入学资格相关政策,协助入伍高校新生本人或受委托人填写《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

  第五条 县级征兵办原则上应当在完成本辖区所有新兵交接手续之后5日内,汇总入伍高校新生《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加盖县级征兵办公章,连同入伍通知书复印件以公函形式发送至相关高校招生部门。对之后申请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的,县级征兵办应当在录取高校规定新生报到日期前将《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寄送高校招生部门。

  第六条 高校接到入伍高校新生申请保留入学资格的有关材料后,依法依规审核录取资格,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生个人信息中标注“参军入伍”,出具《保留入学资格通知书》。《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审核加盖学校公章后,一份高校备案,另一份连同《保留入学资格通知书》寄送相关县级征兵办。县级征兵办收到上述材料后,将《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留存备案,并在1周内将《保留入学资格通知书》送交入伍高校新生或受委托人保管。

  第七条 入伍高校新生在退役后2年内,可以在退役当年或者第2年高校新生入学期间,持《保留入学资格通知书》和高校录取通知书,到录取高校办理入学手续。入伍高校新生重新报名参加高考或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视为自动放弃原入学机会,入学资格不再保留。

  第八条 入伍高校新生退役入学时,原录取高校合并、撤销的,由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转入同批次且与高考当年录取分数线相近的高校入学;原报考专业撤销的,由录取高校安排转入其他相近专业学习。

  第九条 入伍高校新生在新兵检疫复查期间因身体原因被退回,可以持县级征兵办证明和高校录取通知书到录取高校办理入学手续;因身体原因不宜继续在部队服役而中途退役,可以在退役当年,如错过当年入学期间,可以顺延1年到录取高校办理入学。高校对申请入学的入伍高校新生(被退回及中途退役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复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其入学资格。入伍后因政治原因或拒绝服兵役被部队退回、服役期间受到除名或开除军籍处分的,或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所在部队有关部门负责通报其入伍地县级征兵办,并由县级征兵办告知录取高校。高校应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十条 各级征兵办公室应当建立入伍高校新生登记统计制度,并逐级汇总上报。省级征兵办公室应当将本省(区、市)入伍高校新生情况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据高校反馈的自行放弃入学资格考生名单,比对入伍高校录取新生信息,核查其中是否有已入伍尚未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的学生;对未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的,要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手续补办工作。

  第十一条 在办理入伍高校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和退役后入学手续过程中,对故意拖延或不予办理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办理并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在办理入伍高校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和退役后入学工作中,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附件:应征入伍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保留入学资格申请表.doc
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7/24/20130724145712368.doc


新余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


余府发〔2003〕2号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新余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三年一月九日

 



新余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防御、减轻气象灾害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试验研究,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雹,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并将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指导,并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其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实施。

军事部门、驻市部队和各级财政、计划、通信、公安、保险等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农业、水利、民政等部门,应当及时提供农业灾情、水文等资料,以保障人工作业及时有效。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所需基本建设投资、人员事业经费、作业及人工影响天气科研等专项经费应纳入市、县(区)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在确保防灾减灾公益性服务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用户要求,依法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专项服务,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单位承担费用。

第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做好人工影响天气所需的各项气象保障工作,及时提供天气预报、雷达、卫星、气象情报等探测资料和信息。

第八条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必须依法取得省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格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未取得上岗资格证的,不得参加作业。

第九条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由各级人民政府向省人影办提出申请,注明拟开展的作业区域与作业点位置、作业时间、作业技术装备与条件等内容,经省人影办会同空域管制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经批准后的作业区域,不得随意变动。确实需要变动作业区域的应当重新报批。

第十条 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适宜的天气、云层条件;

(二)得到空域管制部门的批准;

(三)作业点为非人口稠密区且无重要、高大建筑设施;

(四)作业点与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及空域管制部门的通讯畅通;

(五)作业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持有上岗资格证书;

(六)所使用的发射工具均应经过严格检查,并经省人影办确认为合格。

第十一条 作业组织应当按标准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射工具库房、弹药库,并经同级公安机关审核、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作业点应当设立现场指挥所或者值班室,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

第十二条 作业组织应当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水平。

第十三条 作业组织在实施作业前必须按照空域申请的有关规定向空域管制部门提出作业空域申请,并必须在经批准的作业空域和有效的作业时间内进行作业。作业完成后,应当及时向空域管制部门报告作业完毕。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的设置和作业工具的发射方位与方向,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中的有关规定。作业组织收到空域管制部门停止对空射击作业指令后,必须立即停止对空射击作业。

第十四条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专用装备,必须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标准,由市人影办报省人影办统一购置,计划供应。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购置或者转让。禁止使用有故障的作业工具及过期炮弹、火箭弹。

炮弹、火箭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专用装备的调运,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提前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审批。

第十五条 作业组织应当将作业时间、作业用剂量、作业前后天气实况、作业效益等如实记录;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应当科学评估,并将作业情况、技术总结、效益评估等按规定上报省人影办。

第十六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工作的领导。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应当加强作业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作业安全。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引发有关权益纠纷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鉴定,并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及协调工作。

第十七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环境、装备与设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环境规定范围内,进行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不利影响的活动;不得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与设施。

第十八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3年1月30日起施行。